二十四節(jié)氣中,驚蟄堪稱最具動感的存在。比如春天的雨水、秋天的白露,冬天的大雪、小雪,都是寧謐旖旎、自帶詩意的靜態(tài)名詞,唯有驚蟄以石破天驚一“驚”,“動”得張力十足,有聲有勢。 蟄蟲因何而“驚”? 俗話說“春雷動,驚蟄起”,正是這個節(jié)氣得名“驚蟄”的由來。驚蟄驚蟄,意思就是“驚起蟄伏的生物”。元人吳澄所撰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“二月節(jié),萬物出乎震,震為雷,故曰驚蟄。是蟄蟲驚而出走矣”,指春雷滾滾震醒蟄居越冬的蟲兒,受驚之下出洞到處亂爬。白居易詩“震蟄蟲蛇出,驚枯草木開”,陸游詩“春雷驚蟄戶,海日浴鯨波”,都描述了雷動驚蟄的情景。 事實上,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,大地回春、天氣變暖,才是它們結束冬眠“驚而出走”的原因。一般驚蟄前后“出九”,數(shù)九寒天退場,春雷過后便是暖陽普照的真正的春天,正是動物從冬眠中蘇醒,外出覓食的時候。因此,以科學的眼光看,“驚動”蟄蟲的并不是春雷,而是變暖的春日氣候。 驚蟄為何要打蝦??? 驚蟄時節(jié),各地風俗不一。廣東等地舊時到了驚蟄要“祭白虎”,香港有“打小人”一俗。而據(jù)史料記載,我們湖北的天門、孝感等地,驚蟄時節(jié)農(nóng)家要”打蝦蟆“。 清光緒年間《孝感縣志》載,驚蟄“近水家以荊條擊池陂水際,曰‘驚蟄打蝦蟆,一打就啞’“。民國 《天門縣志》載:“驚蟄節(jié)晚,兒童輩敲鑼鼓、木梆歌唱,謂之趕蝦蟆。”除湖北外,湖南南部永州府與寧遠縣也有類似的風俗。據(jù)嘉慶《寧遠縣志》載,永州府、寧遠縣兩地,“驚蟄日忌蛙又忌蟻,俗皆遍灑石灰于門戶”。 這里的”蝦蟆“,就是田間的青蛙,“打蝦蟆”即驅(qū)趕青蛙。那么,驚蟄為何要打蝦???《孝感縣志》的解釋是,“蓋惡其聒噪也”,意即嫌蛙聲太吵。但這個說法似經(jīng)不起推敲,蛙聲一向被視為豐年的預兆,辛棄疾就有“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”的名句。 從氣候來講,驚蟄時天氣多變,溫差較大,多地仍有倒春寒。民間認為,此時天氣過暖不利于秧苗生長,驚蟄出現(xiàn)蛙鳴正是天氣過早轉暖的信號。早稻播種的二月中,一旦氣溫偏暖,便會帶來多雨天氣,三月易出現(xiàn)干旱,影響插秧。 江西農(nóng)諺“驚蟄蛤蟆叫,懶婆娘拍手笑”,意思是驚蟄時聽到蛙鳴,就說明秧苗白種了,“懶婆娘”就可以逃掉接下來的插秧環(huán)節(jié),因此而拍手稱快。綜上可見,驚蟄打蝦蟆更重要的原因,并不是嫌蛙聲吵鬧,而是農(nóng)人憂心天氣影響莊稼長勢,才有趕蛙之舉。(撰文:燕子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