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州論壇
標題: 今日清明|養(yǎng)生吃什么好?您需要怎么做?還不趕快學起來! [打印本頁]
作者: 隨州日報 時間: 2021-4-6 10:03
標題: 今日清明|養(yǎng)生吃什么好?您需要怎么做?還不趕快學起來!
來源:健康中國
梨花風起又清明!此時花滿枝頭,綠萌大地,一派盎然生機,青色、花色映滿眼簾。清明集節(jié)氣、寒食、上巳日等傳統(tǒng)于一體,節(jié)日習俗更加精彩紛呈,既有緬懷祖先、英烈的祭祀感恩禮俗,又有踏青、植樹、蕩秋千、放風箏等郊游探春習俗。
清明風俗中富含調暢身心的健康理念和人文情懷,體現(xiàn)著尊重自然、妙用自然的中華文明。
悲苦傷懷宜節(jié)制
SPRING
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”。掃墓祭祀,近鄉(xiāng)情切,人們追思遠逝的親人故舊,悲痛、憂苦涌現(xiàn)心中,淚流滿面可宣泄情緒,親友關心可化解煩惱。過度悲苦、壓抑的負面情緒若持續(xù)過久,難免傷心傷身,影響健康。
自古以來,中國提倡“祭之以禮”,用文明、有序的儀程,配合肅穆、韻律的表述與動作,傳達禮敬祖先、慎終追遠的感恩心緒,又可抒發(fā)情感、節(jié)制傷感,減輕悲苦情緒對身心健康的損傷。
以情勝情的移情法可用于緩解清明的悲苦情緒。嚴肅禮儀之后,郊游踏青的歡娛之旅旋即開啟?;蛉纭墩撜Z》所說的“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”的灑脫不羈,曲水流觴、詩文唱和的儒雅交集,遠眺春和景明、放飛沙燕紙鳶的輕松自在,相約蹴鞠、拔河、追跑的快意酣暢,皆有助于積極向新,平復心緒。
動則生陽祛陰霾
SPRING
中醫(yī)講究“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”。清明進入暮春時期,天氣愈暖,春景清和,萬物茂盛,鼓舞陽氣。男女老幼充滿了外出活動、擁抱自然的沖動,游子尋春半出城,盡情享受著陽光溫熙,呼吸著甜嫩的草花清香。適當?shù)膽敉饣顒硬粌H能促進人體陽氣的振奮,調動機體功能,還可驅散因陰雨、思親而致的陰霾,安撫悲傷的情緒。
蕩秋千是民眾喜聞樂見的文體運動,唐代就已盛行,明清時期又將清明稱作秋千節(jié)?!肚G楚歲時記》記載:“春時懸長繩于高木,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。”站姿者用力蹲踏,坐姿者用力擺腿,巧妙利用位置的落差發(fā)力,高高蕩起,彩衣飄逸,既是體力、技巧的展現(xiàn),又是勇氣、自信的凸顯。
清明是播種希望的時令,適度的農(nóng)耕勞作與運動異曲同工。民諺說“清明時節(jié),點瓜種豆”,小朋友會模仿著農(nóng)民伯伯的樣子,用小鏟子翻動泥土,種下一粒粒小種子,期待著萌芽、成長,盼望著收獲的喜悅。
清明是植樹造林的理想時節(jié)?!盁o心插柳柳成蔭”,適宜的溫度、雨水護育著新植的樹苗。多植一棵樹,可為綠水青山的美景出一份力,為碳中和的氣候愿景盡一份心。
咬青品茗散郁熱
SPRING
春風輕撫,草長鶯飛,新鮮青嫩的食材應時而生,為美食家們備足了滿足味蕾口福的鮮貨。脆嫩的春筍,草綠的馬蘭頭,泛紫的菜苔……令人應接不暇。踏青途中,順手采摘青嫩野菜,巧手制作美食,美其名曰“咬青”。
青嫩時蔬能清散春季體內(nèi)的郁熱,兼具疏肝健脾的功效。最負盛名的當數(shù)南方的青團糕、北方的薺菜餃,還有清明前綠茶。
清朝大美食家袁枚的《隨園食單》記載“搗青草為汁,和粉作糕團,色如碧玉”。江南水鄉(xiāng)老人采摘鮮嫩的鼠曲草,在石臼中搗爛,擠壓出汁,用來拌和細膩的糯米粉,再包以糖豆沙制成的餡心,入籠蒸熟食用,色澤碧綠,甜糯軟滑,獨具青汁香味。鼠曲草可調中益氣、祛時氣,還能緩解火郁于內(nèi)、寒覆于外的咳嗽。沒有鄉(xiāng)間野菜的城市,也可用新鮮南瓜葉、芹菜葉等青菜替代,粉碎后過濾取汁,制作青團,追憶兒時的家鄉(xiāng)味道。
北方的山野中,成片的薺菜青翠欲滴,采摘清洗、剁碎后,加入肉餡,制作成水餃、蒸餃,引人食欲大增。明代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稱贊薺菜“明目益胃”,尤其適合肝氣不暢、雙眼癢澀的人食用。
清明出好茶,氣溫適中、雨量充沛保證了茶色翠綠,茶質柔嫩,香高味醇。西湖的龍井,洞庭的碧螺春,黃山的毛峰,信陽的毛尖,峨眉的竹葉青等搶灘春季新茶。新茶稟土中清氣,兼得春之生發(fā),更能清利頭目、消除熱渴。
氣候變化勤換衣
SPRING
按照中醫(yī)五運六氣理論,今年春姑娘腳步匆匆提速,華夏神州氣溫上升迅速,但氣溫波動大,晴雨交替,北方時有大風揚沙,日夜溫差偏大,考驗著身體的調節(jié)適應能力。這種氣候變化更易影響人們的健康狀況,需要格外注意,外防感冒、咳嗽、發(fā)熱,內(nèi)防血壓波動、情緒波動以及老年人的心腦功能狀態(tài)變動。
晴朗日子,白天升溫迅速,年輕人換上輕薄艷麗的新裝,老年人也不必春捂,避免過熱大汗。夜晚和陰雨時,降溫明顯,需及時添加保暖外衣,避免受涼傷風。此時因自然環(huán)境的暖濕條件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繁殖傳播,外寒內(nèi)熱狀態(tài)易加大外感“瘟疫”的疾病風險,應繼續(xù)保持良好的衛(wèi)生習慣,保持來之不易的防疫成果,切莫掉以輕心、懈怠放松。
民間有“清明吃艾,勿怕雨澆”的說法,可食用以新鮮艾葉制作的糕點——艾饃饃,借助艾草升陽氣、散寒濕的功能預防外感。
常言道:“清明斷雪,谷雨斷霜?!贝藭r人與天地相應,身體隨陽氣升騰,功能較為亢奮,內(nèi)火易郁,常見頭痛、心煩、雙眼干癢、口氣重濁等不適,火氣旺盛的青壯者可適當“寒食”,多吃新鮮青菜、清淡素食,而小朋友則可選喝甘蔗汁、椰汁,有助調整身體狀態(tài)。
作者|中國中醫(yī)科學院中醫(yī)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 楊威
策劃|譚嘉
編輯|王寧
歡迎光臨 隨州論壇 (http://www.meilinge88.com/)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