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觀察·瞬間 | 黃土高原上的兩次凝望
; }3 }1 O) O# J9 l2 @來源: 新華視點
- G% W0 w/ Q& B! z. g
) c: _; z3 X, y" `( ?8 V9月13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米脂縣高西溝村,了解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(tài)文明建設情況。新華社記者的鏡頭,定格了這樣一個瞬間—— 新華社記者 謝環(huán)馳 攝 在高西溝村的一處山頭上,總書記舉目凝望。秋日的藍天白云下,黃土高原的溝溝峁峁正披著綠裝,一派生機盎然。 如今,不僅高西溝村,整個黃土高原都在綠起來。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總書記第二次來到陜北的黃土地。 2015年春節(jié)前夕,他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鄉(xiāng)親。 在梁家河的一段山路上,總書記停了下來,舉目凝望。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他指著遠處山溝里的一排窯洞說,那就是我當年住的地方,“正是這些懸崖陡壁,磨練著我的意志”。 從梁家河回到延安的當晚,他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(qū)脫貧致富座談會,部署老區(qū)扶貧開發(fā)工作,強調確保老區(qū)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。 這是一份對黃土地深深牽掛的真情。 1969年,不滿16歲的習近平來到黃土高原,在這里度過了7年知青歲月。他同鄉(xiāng)親們一塊打井、修淤地壩、修梯田、建沼氣池,改善生產生活條件。 在陜北的2400多個日日夜夜,習近平同鄉(xiāng)親們打成一片、結下了深厚感情,增長了見識和本領,錘煉了意志和品格。 在一篇回憶文章中,習近平說:“陜北高原是我的根,因為這里培養(yǎng)出了我不變的信念:要為人民做實事!”“無論我走到哪里,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。” 行程萬里,眷與時長。離開黃土高原后,習近平對這里的一草一木、一溝一岔、一峁一梁始終牽掛于心。 1975年至2015年期間,習近平曾在1993年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鄉(xiāng)親,并于2007年、2008年、2011年、2014年4次給梁家河村回信,表達惦念之情,鼓勵鄉(xiāng)親們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。 時光荏苒、初心如一,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意志歷久彌堅。 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花時間精力最多的是脫貧攻堅,十分惦念包括陜北在內的老區(qū)蘇區(qū)人民的脫貧致富,一再強調“要飲水思源,決不能忘了老區(qū)蘇區(qū)人民”。 2019年5月,隨著延川、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,延安告別絕對貧困,黃土地見證了又一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。鄉(xiāng)親們早已實現(xiàn)了“想吃細糧就吃細糧,還能經常吃肉”的樸素夢想。 發(fā)展為了誰?實現(xiàn)什么樣的發(fā)展?2020年5月,全國兩會期間,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袒露心扉:“我們這一代人有這樣一個情結,一定要把我們的老百姓特別是我們的農民扶一把,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,共同富裕、全面小康,大家一起走這條路。” 歷史,又掀開了新的篇章。今年是建黨百年,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這片黃土地。 從山野綠了到百姓腰包鼓了,從擺脫貧困、全面小康到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國家新征程,孕育著勃勃生機的黃土地,在新時代展開一幅更加絢麗的畫卷。 # n3 x& R% i. Y8 J
1 i* ?+ a# @6 o+ H! N6 \" t0 I4 e5 d# m% R, {
, R- V W0 C9 K% v% V4 f2 d2 q: M$ L7 F% Q
: g( b! T) o: t# r. m
( w B1 e0 Z M' G! A; ?( }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