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隨州日報 于 2021-9-18 09:02 編輯
來源:湖北日報
微信圖片_20210918085736.jpg (151.15 KB, 下載次數: 110)
下載附件
2021-9-18 08:59 上傳
王文艮單手配藥。 兩腿夾穩(wěn)輸液瓶,用牙撕開輸液管袋,左手將穿刺器插入橡膠瓶口后,起身掛起輸液瓶,再下蹲扎針。 這一串嫻熟流暢的動作,出自隨縣厲山鎮(zhèn)東方村“獨臂村醫(yī)”王文艮。 57歲的他,患骨癌截去右臂,僅靠左臂扎針行醫(yī),守護方圓14平方公里、889戶、3112名鄉(xiāng)親的健康。 33年巡醫(yī)路,他日均行程7公里,出診行程超8萬公里,騎壞12輛自行車,用壞4個醫(yī)藥箱。 “王醫(yī)生,隨叫隨到。”“他是我們的‘120’?!?/font> 9月17日,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趕赴東方村,跟著王文艮出診,零距離觀察這位百姓口口稱贊的好村醫(yī)。
微信圖片_20210918085745.jpg (120.9 KB, 下載次數: 106)
下載附件
2021-9-18 08:59 上傳
王文艮為村民量血壓,并叮囑注意事項。 練就單手扎針技術,騎壞12輛自行車 1988年,從部隊復員的王文艮放棄留城鎮(zhèn)的機會,回到了東方村,成為一名村醫(yī)。 “東方村養(yǎng)育了我,那里缺醫(yī)少藥,很多鄉(xiāng)親有病就在家撐著拖著,太苦了。我在部隊入了黨,還是衛(wèi)生員,村民需要村醫(yī),我有這個技術,應該回報鄉(xiāng)親?!边@是他樸實的初衷。 為方便村民看病,1990年,王文艮買了第一輛自行車。從此,村里多了一個穿白大褂迎風騎行、入戶行醫(yī)的身影。 村民就醫(yī)條件一天天變好,王文艮卻迎來人生艱難時刻。 1995年春,王文艮騎車出診途中摔了一跤,一陣鉆心的疼痛從右臂傳來。他的第一反應是:壞了,胳膊骨折了。沒想到,確診為“成骨肉瘤(俗稱骨癌)”晚期,只能截肢。 沒了右臂,王文艮用左手練習穿衣、吃飯、寫字等,生活可以繼續(xù),但怎么給鄉(xiāng)親們看病打針呢?一想到這,王文艮就很沮喪。 信心,源于一次求助。 1995年冬天,東方村四組的老廖已是皮膚癌晚期,疼痛難忍。他執(zhí)意要兒子去請王文艮給他打針。王文艮來到老廖家,老廖對他說:“王醫(yī)生,你隨便扎,我信任你?!薄斑@句話鼓勵了我,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鄉(xiāng)親們的信任與需要?!蓖跷聂拚f。 一只手能扎針嗎?為了鄉(xiāng)親們,他開始在自己身上做實驗。一針、兩針……一天、兩天……一個多月后,他能熟練地用左手扎針了。 王文艮甩著左臂,又回到了村醫(yī)崗位上。慢慢的,他還學會了用左手騎自行車。
微信圖片_20210918085751.jpg (174.02 KB, 下載次數: 93)
下載附件
2021-9-18 08:59 上傳
王文艮為記者演示一只手騎自行車。 這一騎,就是30年。 東方村由3個行政村合并而來,是厲山鎮(zhèn)面積最大的村。有時,病人多了,他一天要騎行40多公里,騎壞的自行車都有12輛。山路崎嶇,他騎車摔了多少跤已記不清楚,光摔壞的醫(yī)藥箱就有4個。 2019年底,在央視資助下,他換上殘疾人專用電動三輪車。不到2年時間,小三輪已經跑壞了6個輪子。 “獨臂醫(yī)生”遠近聞名,鄰村鄉(xiāng)親也找他看病 “王醫(yī)生,你來啦!” 王文艮剛剛停穩(wěn)車,73歲的李少華老人就迎了出來。 測體溫、量血壓、測血糖、送藥……王文艮忙碌時,李少華拉著記者的手,動情地說:“我半夜12點,凌晨3點,給王醫(yī)生打電話,他隨叫隨到?!?/font>
微信圖片_20210918085758.jpg (201.36 KB, 下載次數: 99)
下載附件
2021-9-18 08:59 上傳
83歲的甘清英老人在家門口迎接王文艮。 83歲的甘清英是孤寡老人,前段時間,收玉米時摔了一跤,右臂骨折。 王文艮上門為她打針。一見針頭,甘清英突然緊張起來?!安慌拢涯樲D過去,一下就好?!蓖跷聂掭p聲寬慰。 “疼不疼?”扎完后,王文艮問。“扎了?”甘清英一驚,轉頭一看嘿嘿笑:“不疼!”
微信圖片_20210918085804.jpg (153.42 KB, 下載次數: 93)
下載附件
2021-9-18 08:59 上傳
王文艮用牙撕開輸液管袋。
微信圖片_20210918085811.jpg (160.49 KB, 下載次數: 116)
下載附件
2021-9-18 08:59 上傳
王文艮為83歲的甘清英老人打針。 東方村老人多,留守兒童多。65歲以上老年人402人,空巢老人有60多人。 老年患者行走不便,是王文艮重點服務對象。 十三組的雷桂英老人,患有高血壓、冠心病等多種疾病。每次去給老人看病,王文艮先要騎行一段距離的通村公路,然后放下自行車,步行翻過一座山,才能到達老人家中。這樣的送醫(yī)服務,他一直堅持到前年老人去世。 五組的程和清老人,10年前因為腰椎問題導致偏癱,王文艮不論打雷下雨、白天黑夜,堅持上門為老人打針換藥、理療按摩,長達半年多。如今,78歲的老人能下地慢慢行走。 外出巡診時,王文艮的自行車前簍里,總是放著治療感冒、炎癥、腸胃等常用藥,行醫(yī)看病途中,方便鄉(xiāng)親們。 他一邊看病問診,一邊教鄉(xiāng)親們如何預防疾病?!肮茏∽欤~開腿,心情舒暢,多喝水。”“送藥到手,看服到口,喝完再走。”……這些年,王文艮把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一些常見病的預防編成順口溜,方便鄉(xiāng)親們記住。 “他人隨和,對病人態(tài)度又好,鄉(xiāng)親們喜歡找他看病?!蓖跷聂薜耐聞⒓t梅說,“相鄰的高城鎮(zhèn)卸甲村、三清觀村,附近的同心村、宇宙村、雙心村的鄉(xiāng)親們也常來找他?!?/font> 同心村的村民楊飛燕,口腔潰瘍反復不見好,跑十幾里路,專程找王醫(yī)生看病?!芭苁畮桌锫氛娌凰闶裁矗枚嗳碎_車來找王醫(yī)生看病。我父母生病,都是王醫(yī)生看?!睏铒w燕說。 “病情就是命令,治病形同打仗,用藥如同用兵!”王文艮說,他的手機通訊錄里,存了1128個電話號碼,大多是找他看病的村民。 自己死里逃生,更要守護他人健康 東方村九間屋衛(wèi)生室位于村黨群服務中心院子里,三房六室,寬敞明亮。 衛(wèi)生室共有4名醫(yī)生,王文艮年齡最大,也是唯一的男性,幾乎每天都是他值夜班。 新醫(yī)改中,基本醫(yī)療衛(wèi)生制度建設深入推進,王文艮又多了一項工作,為鄉(xiāng)親們建立健康檔案。
微信圖片_20210918085819.jpg (199.19 KB, 下載次數: 110)
下載附件
2021-9-18 08:59 上傳
王文艮出診后回到衛(wèi)生室。
微信圖片_20210918085825.jpg (142.58 KB, 下載次數: 96)
下載附件
2021-9-18 08:59 上傳
盡管衛(wèi)生室條件越來越好,但王文艮很少坐診。 他和同事一起把3000多名鄉(xiāng)親的健康檔案建了起來。檔案資料在檔案盒里,在電腦里,也在他心里。哪位老人有啥病,哪位小孩要打預防針,他一清二楚。 最近,除了給村民看病,他還要動員村民去接種新冠疫苗。全村疫苗接種情況都在他的腦海里,只要碰到沒有接種的村民,他就會耐心勸說。 守護好鄉(xiāng)親們的健康,卻沒能守護好妻子的健康。
微信圖片_20210918085832.jpg (111.98 KB, 下載次數: 99)
下載附件
2021-9-18 08:59 上傳
王文艮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叮囑妻子喝藥。 2016年,妻子李文平前往集鎮(zhèn)賣雞途中,高血壓導致腦出血昏倒在地,正在出診的王文艮得知消息,深深懊悔沒每天叮囑妻子服藥。“我匆忙趕去,打120搶救,人是活過來了,卻落下腦中風后遺癥,至今說話不清楚,走路不穩(wěn)當?!蓖跷聂拚f,女兒以前常埋怨他,心里只有病人,沒有家人。如今,女兒成了一名醫(yī)生,才懂得他的難處。 33年行醫(yī),王文艮家中沒有幾件像樣的家具,兩間平房還是上世紀90年代建的。因為漏水嚴重,今年才加蓋了一層。為補貼家用,王文艮還種了幾畝地。 王文艮是清貧的,也是幸運的。 患“成骨肉瘤”晚期的病人,5年內存活率只有千分之五??h里跟他患同樣病的3個人,只有他活了下來。 王文艮說,自己死里逃生,更懂得生命的寶貴,也更愿意守護他人健康。 “疾病像彈簧,你強他就弱?!痹谒墓膭詈褪刈o下,鄰村患痔瘡癌的小伙子,從喪失信心到堅定抗癌,身體逐漸康復后,外出打工。 村民的信賴,讓王文艮很有成就感,他唯一憂心的就是村醫(yī)斷層。村里最年輕的村醫(yī)也是40歲以上。 看到省里推出“萬名大學生村醫(yī)配備”惠民實事,已有4000名大學生村醫(yī)上崗消息后,王文艮很興奮。 他馬上動員兒子學醫(yī),以后加入大學生村醫(yī)隊伍。王文艮滿懷期待:“3年后我退休了,希望他能接棒?!?/font> (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彭小萍通訊員 馮家園 鮑亞忠)
微信圖片_20210918085839.jpg (177.41 KB, 下載次數: 94)
下載附件
2021-9-18 08:59 上傳
王文艮騎小三輪在村里巡診。 【記者手記】 一只手臂的力量 彭小萍 一只手臂能干什么?獨立生活已屬不易,王文艮卻為3000多名村民撐起健康保護傘。 為了練就單手扎針技術,他的手指一次次被瓶蓋割破,至今無名指還留有玻璃渣;為了單手騎自行車,他一次次摔跤,直到上山下坡穩(wěn)穩(wěn)當當;為了給殘缺的右臂止疼,他自己給自己注射嗎啡、雙氯酚酸鈉…… 遠近聞名的醫(yī)術背后,是他異常艱辛的付出。 然而,面對褒獎,他說:“我很普通,只是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,盡到我的職責。” 年輕人逃離山村,他卻勸兒子“接棒”村醫(yī),理由是:雖然干得苦,但職業(yè)很崇高。 樸實的話語,道出人生信念。崇高責任感,是支撐他33年堅守山村的動力。 偉大出自平凡,平凡書寫偉大。 一只手臂也能實現夢想。 躺平,只會與平庸為伍;站起,才能挺直腰桿;奔跑,才是奮斗者的姿態(tài)。
|